为了抓住一个瞬间,人们经常会拿出自己的相机,却几乎不用动脑子,以至于错过了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。
当人们靠科技产品帮助自己记忆时——例如依赖照相机记录事件,因而不需要全身心地关注时——这会对他们牢记自己的经历产生消极影响。
——琳达·汉克尔博士
现如今,拿起手机拍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常规动作。
一路上遇上可爱的小猫小狗,看见秀丽怡人的山川风景,又或是亲朋好友相聚欢笑的瞬间,都会有人拿出手机“拍一拍”,以便留下这美好的回忆。
但是,当拍照成为一种习惯,你还能记得多少呢?
很多时候,我们拍照不是为了日后回忆往事,而是为了向别人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。
关于这件事,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,在一个活动中,你可以拍摄一组出色的摄影作品,或者拥有一段美好的记忆,但你不可能同时拥有两者。
心理学家琳达·汉克尔认为,对于拍照会影响对展览品的体验,事后会对所看到的展品印象不深刻。
为了验证这个说法,他在贝拉明艺术博物馆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。
琳达·汉克尔的实验一开始找了27位对博物馆不熟悉的大学生,在导览的时候要求需仔细看展品,看完后进行考试。
他们一共看了30件展品,内容包含画作、雕塑、陶器、珠宝等。
有15件会要求参与者单纯观赏,另外有15件则需要加上拍照。
每一件展品都固定看30秒,单纯观赏的话,30秒都用来观看;
若是需要拍照的话,前20秒用于观看,接下来的10秒才用相机拍下来。
隔天,每位学生都要回忆博物馆的展品,尽量先回忆出看过的展品名称,回忆完后再对展品名称做再认。
研究者提供40项展品的名称,当中有10项是前一天没看过,但确实存在博物馆中,参与者必须判断哪些是有看过的展品。
最后还询问展品的一些细节,例如在展品中有一个战士图,问题就设计为:请问战士手里拿的是什么:盾牌、矛、剑还是没拿东西?
实验结果发现:对于那些有拍照的展品,事后回想起来的机率比较低,而且对于展品细节也答对的比较少。
换个角度来说,拍照除了让人记忆比较不深刻外,对于细节也比较没印象。
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,一直拍照自以为可以留下深刻记忆的人,可能起了反作用喔!
实际上,不管是针对物品、细节或是当下的位置,直接用肉眼观察,都会让人拥有最好的回忆,拍照总是会损及部分的记忆。
在此基础上,琳达·汉克尔重新做了实验,这次要求受试者放大画作的特定细节,结果表明受试者会保存关于整部画作的记忆,包括照片取景框以外的细节。
相比简单地拍摄整个画作,稍有难度的过程会让受试者把他们所看到的记住更多。
也就是说,如果放大拍摄物理细节,反而会对该物体的记忆产生好处。真是神奇!
很多时候,在我们的主观认知中,以为用相机拍下来,可以帮助自己对场景留下更深刻的记忆。
但是事实上,做这件事不仅没有期待的效果,甚至会伤害当时的记忆。
仔细想想,我们平时上课培训途中所拍摄的课件ppt、讲义和笔记,回家之后有多大的复习价值呢?
反而却因为专注于拍摄这些课件的照片,分散了自己听课的专注度。
在我们出去旅行、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,是不是也喜欢到处拍拍?
其实这也会让我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,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周边的风光。
在遇见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时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记录下来,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,也再不会去翻阅这些照片了。
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喜欢定时删除照片的人,那这些无意义的照片就会在你的手机里面,越存越多,变成一种无形的累赘。
有时候,我们会本能的以为,拍摄会帮助我们加深对事情的记忆,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。
明白这样的道理后,平时做事情还是需要专注于事情的本身。
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副教授Kimberley Wade曾经说过,“我们知道,记忆是重建的。显然存在这样一种可能:我们可能会在重建记忆时使之更加符合自己拍摄的照片,或者符合别人拍摄之后向我们展示的照片。”
那么,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拍照频率呢?
除非你是专业人士,Henkel建议最好限制拍照次数,而且要更有选择性,以便使用更少的潜在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。
喜欢拍照是一件好事,记录生活也并没有错。
但如果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,注意力自然就没有办法投入在当下了,甚至会影响大家对真实事件的深刻、正确体验。
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,即使有照片作为回忆的线索,可能也丢掉了很多细节。
所以大家不妨认真想想,“咔嚓”一声,你真的拍到了美好记忆吗?
参考文献:
[1] 远离你的拍照手机:不断拍照阻碍大脑记住发生的事情. 英国《每日邮报》网站报道.
[2] “拍照狂”记性差."科学大众:中学生 .(2014):41.Print.
[3] 郑多彬."拍照有损记忆力."医药前沿 .(2014):56-56.Print.
[4] "拍照让你记忆力下降."少年发明与创造:小学版 .(2014):F0002-F0002.Print.